總是怕錯過、跟不上話題,還是IG一定要滑完?原來我可能是FOMO了?!
什麼是「FOMO」?
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簡稱為「FOMO」,諧音則為「瘋魔」。「FOMO」一詞出現的時間並不長,最早是由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於2004年發表在哈佛商學院雜誌上的《麥金尼斯的兩個FO:哈佛商學院的社會理論》文章提出。
原指對某個社交事件、經歷、互動,既沒參與也不知情的憂慮,如:談話、婚禮、派對、餐宴等。然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達,人們的社交媒介業已從過往的面對面相處,發展到網際網路等線上科技,使得聯繫門檻大為降低,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更新第一手消息,參與每一個熱門話題。
據作者所言:FOMO有可能是人類內化的生存本性。早在極度依靠群體,方能得到重要的食物來源、水源或安全藏匿處的時代,恐懼焦慮反而幫助人類不會錯過重要資訊。爰此,即便現代社會的生活資源不至於缺乏,人們不再需要依靠「錯失恐懼」活下去,在我們的藝術、戲劇、電影、宗教和流行文化之中,仍處處可見FOMO的影響。
FOMO與社群媒體
FOMO的應用並不局限於社交場合之中,還有觸及行銷心理學、投資股市等不同狀態。當錯失恐懼症與網路兩相結合,人們每分每秒都能上網之後,又有可能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呢?FOMO造成的焦慮感會讓人持續想知道別人的動態、行蹤,而社群媒體與人們生活的緊密結合,則又可能進一步加劇FOMO的情況。
我們會高度使用社群媒體以避免錯過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也可能因為看到別人正在做這些很棒的事情、沒有被邀請參加朋友聚會,又或者是錯過城中熱事而感到可惜,甚至有機率因此陷入與對方比較的嫉妒心態,認為別人的生活或經歷的事情,比自己更好、更開心、更充實。但無論如何,FOMO在社群媒體的使用,以及社群媒體使用所引發的議題,皆為一個相關因素。
我或孩子FOMO了嗎?!
依據兒童福利聯盟於2022年發表之《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研究調查顯示有近9成的兒少曾出現一項社群恐慌狀況,近1/4產生明顯負向情緒,且過半「選擇什麼都不做」,不求助他人。更有超過一成(10.5%)的兒少選擇詢問網友,其使用比例都高過「告訴家長(9.6%)」及「諮詢老師或輔導室(7.4%)」等求助管道。
身為家長的你/妳,擔心孩子有FOMO卻難以初步了解孩子是否深受困擾或有求助需求嗎?兒童福利聯盟於本次研究調查中,也提供10道簡單的測驗,非常同意=1分、同意=2分、不同意=3分、非常不同意=4分,讓孩子能依照自身狀況回答。量表加總若小於25分,建議你/妳記得與孩子多加關注使用網路對自己的影響唷!
1. 我會擔心自己無法像網路上那些人,擁有很好的生活經驗。
2. 看到朋友在網路上PO很好的生活經驗,我會擔心自己無法像他們一樣。
3. 當我上網看到朋友在做好玩的事情(如:一起吃喝玩樂),卻沒有找我,我會擔心。
4. 如果我不知道朋友正在做些什麼,我會感到焦慮。
5. 聽懂朋友聊的網路梗(或笑點),對我來說很重要。
6. 有時,我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想跟上網路流行的事物。
7. 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我會感到困擾。
8. 當我有開心(很chill)的事情,我一定要分享到網路上(如:更新動態)。
9. 當我錯過跟朋友在網路或社群上約好的聚會,我會感到困擾。
10. 放假時,我會持續在網路上追蹤朋友在做什麼。
參考資料:
【醫鍵解壓縮】我中了離不開手機的毒!小心是FoMO大魔王搞的鬼!
兒童福利聯盟(2022)。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