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不實訊息?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
什麼是不實訊息?
或許也有家長會好奇,怎樣的訊息才會構成不實訊息?不實訊息有沒有種類上的區別呢?根據台灣「法律百科」知識網站平台對於不實訊息的定義為,「自己或別人所揑造、纂改、杜撰的全部或部分可證明為假的訊息,故意用圖文或影音的方式,透過媒體、網路散布,讓人誤以為其所散布的訊息是真的,因而造成公眾或個人受有損害」。而英國倫敦的非營利組織Internet Matters則再將不實訊息細分為三類:
1. 假新聞 (Fake news)
透過網路媒體或傳統新聞媒體例如紙本印刷或廣播等形式傳播。
散布者把通常會改編、捏造或竄改新聞內容,也有可能會冒名新聞組織、偽造新聞的真實來源,或製造出內文完全與圖片不符的新聞。
2. 造謠 (Disinformation)
刻意傳播虛假的情報或未經確認的消息,有可能以盜用、偽造的照片、編造的文字訊息進行宣傳。
常見於網路通訊、社群網站或詐騙、假聲明的惡質廣告中刻意誤導大眾,也常以聳動的標題來信引群眾注意。
3. 錯誤資訊 (Misinformation)
錯誤資訊為虛假或不準確的資訊,例如刻意散布的訊息、謠言,或是以網路釣魚、詐騙為目的之作假訊息皆是。
錯誤資訊所涵蓋的範圍比「造謠」還廣泛,有些錯誤訊息雖然資訊來源不準
確或內容有誤,但原作者或散布者並沒有要刻意誤導群眾的企圖。
不實訊息的出現有很多原因,有的是為了賺取流量或報酬等不當經濟利益、騙取個資或是單純無聊、惡作劇,但無論何種原因,不實訊息的創造、散布都會消耗許多社會成本、例如民眾因恐慌而產生不理性的行為、社會因為意識型態加劇分化、甚至還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以及民主體制的健全運作。
不實訊息對孩子的影響
如前所述,當不實訊息被製造出來時,可能會誤導的不僅僅是我們和孩子的知識觀,還可能會對我們的行為、價值觀帶來負面的衝擊。網路新國民彙整了不實訊息對孩子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希望家長跟我們一起留意,幫助孩子杜絕不實訊息的危害。
1. 兒少對訊息的信任度降低
根據英國獨立慈善機構國家掃盲信託基金會(National Literacy Trust)的調查顯示,假訊息恐造成兒童對新聞、社交媒體、政治人物所提供的的訊息信任度下降。
2. 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廣播公司(BBC)過往曾在針對「假訊息對兒少影響」的相關報導中表示,當孩子發現自己被假訊息欺騙後,經常會感到沮喪、震驚或尷尬,甚至覺得自己很愚蠢。
3. 影響孩童情緒
前述提到的英國非營利組織Internet Matters認為,部分假訊息例如誘導孩童自殘的Momo挑戰、以及新冠肺炎期間的假新聞,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焦慮、恐慌。
4. 恐造成孩童認知錯誤
收到不實訊息又無查證,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認知或價值觀偏差,台大心理學系副教授連韻文也點出,就算我們只是無意識的滑過資訊,資訊仍會進到大腦中
形成印象,而不實訊息也能這樣淺移默化的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美國非營利機構「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在過往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有超過6成的青少年表示他們相信從家人身上獲得的資訊是正確的,該比率高過對新聞媒體、教師的信任程度。因此,網路新國民也建議,父母或監護人可加強自身媒體識讀的能力以及具備訊息查證的精神,藉此傳遞正確的訊息給孩子,也能為子女豎立良好榜樣。此外,父母或監護人也應告訴孩子,製造、散布不實訊息是有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的,過往便有民眾因在網路散布假新聞、假訊息而觸犯《刑法》第310條的「誹謗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有部分人士因捏造有關疫苗、染疫者的不實訊息而被依違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送辦。
我們身處民主的時代,能夠享有擁有言論自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自由的背後也代表著假訊息更容易流竄,無論是家長還是孩童,培養好的公民媒體素養是現代教育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