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明德:孩子上色情網站?先別罵,父母最該做的三件事!
孩子上色情網站?先別罵,父母最該做的三件事!
從震驚開始的教育契機
「你在看什麼網站?」螢幕上一閃而過的畫面,讓媽媽的心瞬間冷了一半。
「他才小五,怎麼會看這種東西!」震驚、憤怒、害怕——全在同一個瞬間爆發。
其實,孩子並不是變壞,也不是早熟失控。他只是正經歷一段「對身體與親密關係產生自然好奇」的成長階段。
在我帶過許多家長的經驗中,孩子主動搜尋色情內容並非罕見,但父母最常出現的反應卻是:
- 斥責:「你怎麼看這種東西!」
- 沒收平板(或手機):「以後都不准上網!」
- 封鎖網站:「我幫你設家長防護!」
結果,孩子學到的是「性是不好的、是罪惡的,不能被大人知道。」
而當孩子選擇隱藏起來,他就不會再讓你參與他的成長,孩子只會在錯誤資訊的世界裡,學到更多的誤解。
封鎖不是安全,理解才是防護
根據阿德勒心理學,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與需求。
當孩子偷偷搜尋色情網站,他可能是想滿足——
- 對身體的好奇
- 對同儕話題的歸屬感
- 或對成長與親密的探索
如果父母以懲罰與羞辱回應,孩子學到的會是:「性是罪惡的,要藏起來。」
但若以理解與陪伴回應,孩子學到的將是:「性可以被理解與學習。」
教育的起點,不是禁止,而是理解。
色情不是問題,「無法討論」才是問題
「性」是人的基本需求,並非骯髒或不好的。
當孩子不具備正確的性知識及分辨能力的情況下,接觸到色情內容,確實需要進行討論與引導,所謂色情片真正的風險,不在影片本身,而在孩子是否有「可討論的空間與對象」,提供孩子正確的性教育。
色情片把「性」變成「表演」,缺少了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感、尊重、責任」。
當孩子的第一堂「性教育」來自這些影像,他學到的將是慾望的表象,而非親密的本質。
過去當我在講座及課程中提及此,父母的反應轉變為尷尬與不好意思的說:「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討論這些事情……」
父母陪孩子面對網路色情的三步驟
第一步:冷靜理解
不要立刻質問:「你為什麼看這種東西?」
請先用平穩的語氣說:「我看到你已經開始會好奇而上色情網站,想和你聊聊你看到了什麼、感覺怎麼樣?」
讓孩子知道「被看見」不等於「被審判」,父母的冷靜,就是開啟對話的起點。
第二步:分辨真假
陪孩子一起分辨「表演」與「真實」。
讓孩子知道,影片裡的人只是表演,他們不是真正的情感交流。真正的親密,是彼此尊重、同意、安全與愉快的。
父母不需要用艱深的專業詞彙,只要讓孩子知道「你會好奇是正常且自然的,而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了解它。」
父母可以進一步協助孩子釐清:「影片內容是娛樂性質,如同電影的科幻片或復仇片,是為了滿足人們非現實的想像,所拍攝出來的,並不等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甚至有『下藥偷拍』、『電車痴漢』等情結,在實際生活中是違法,是不可以做的。」
第三步:達成協議
大人不用封鎖,而要用協議。
可以與孩子約定:「當你看到感覺疑惑、或是不舒服的畫面時,可以跟我說,我們都可以討論。」
開放的對話,比嚴格的管控更重要。
因為,唯有對話不斷,才能夠逐步陪同與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觀念,與學習成熟的親密關係。
教養的力量在於同行
孩子主動搜尋色情網站,這不是成長的危機,而是教育的契機。
他正在用行動告訴你:「我對身體、性與愛,有了新的好奇。」
如果父母能以理解取代責備,以引導化解疑惑,那麼孩子第一次接觸「性」的經驗,將不是羞恥與懲罰,而是「被理解與被引導」,若是過度管控與壓抑孩子的正常需求,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私下偷偷用不當方式,滿足自己對性的需求與探索。
性教育的重點,不是否定或阻止孩子的行為,而是教他如何「合情、合理、合法」的分辨影片與現實的差異。
面對複雜的現代社會,學習是父母最好的教養力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快速發展,造成現在社會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因此,現代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與過去不同的難題與挑戰,所以,唯有父母願意持續學習,才能在面對教養的難題與挑戰時,用理解取代恐懼,用知識取代焦慮,孩子也會在我們的引導中,學會面對自己的好奇、情感與責任。

作者:張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