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芳:孩子深陷容貌焦慮?陪伴孩子與自己和解!
孩子深陷容貌焦慮?陪伴孩子與自己和解!
「你覺得自己長得如何呢?」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特徵,形成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意象」。而身體意象低落的孩子,可能產生「容貌焦慮」。
我在國中服務超過十年,這一兩年我發現,孩子的容貌焦慮比以前更加嚴重了!
「容貌焦慮」是指一個人不滿意自己外貌的某些部份,即便這些覺得不夠好看的地方再微小,個人都可能很主觀的感受到不滿及焦慮。這個焦慮使得某些孩子總是戴著變色片、口罩、化妝才願意出門,或需要花很多時間在穿搭、梳理頭髮、裝扮自己、修圖,也有一些孩子體重標準卻想要減肥。
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身形與外貌的巨大變化、第二性徵的發育、荷爾蒙的改變,加上尋求同儕認同,使得孩子更容易因為自己的外表而感到焦慮。
容貌焦慮可能會干擾日常生活、造成社交焦慮、降低自信心,甚至可能導致飲食障礙、過度追求醫美等行為。容貌焦慮的成因多元,可能與生理發展(如︰長青春痘)、社會文化(如︰社群媒體崇尚某個理想化標準)、負向經驗(如︰因為外貌而被嘲笑)及心理因素(如︰高敏感、低自尊)有關。
其中,我發現社群媒體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巨大。2007年,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大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2009年社群媒體出現,按讚、轉發、分享的功能,企圖使用戶之間有互動更頻繁。2010年智慧型手機開始有前置攝影鏡頭,造成年輕人喜愛自拍上傳、打卡等行為,也期待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讚」。
根據兒福聯盟2024年調查《臺灣兒少社群媒體影響概況》,兒少平均10歲就擁有自己的專用手機,11歲就自己創社群媒體帳號,高達九成五的兒少有在使用社群媒體,平均每天使用時間超過四小時,假日使用時間更久將近七小時。這真是驚人的數據!
在青少年還在努力長出自我認同時,他們的每則貼文都有按讚數、身處充滿評價的世界,孩子對自己是否被關注更加在意,可能會花更多時間在化妝、自拍、修圖,到每個地方都要打卡。而青少年長期瀏覽網路上大量失真且過度美化的照片和影片,可能會感到自慚形穢。
看著別人的好,想到的卻是自己的不夠好、不夠美、不夠有吸引力,甚至感到自卑,不看卻又擔心無法融入團體,而不得不看,可能導致孩子更加焦慮。
而社群媒體還有個重要功能是「自動推播」。演算法會根據你感興趣的事物,自動推播你喜歡的照片或影片。我曾經遇過一位對身形不滿意的孩子,在社群媒體上追蹤許多美妝網紅,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能變美、變瘦。但社群媒體卻推播過瘦、厭食症少女的照片,最終導致孩子容貌焦慮越發嚴重,甚至罹患憂鬱症,讓人非常心疼。
若孩子深陷容貌焦慮,父母可以做以下五件事,幫助孩子培養健康正向的身體意象︰
- 數位排毒:父母和孩子約定好每天能上網的時間,也降低孩子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連結。
- 關閉社群媒體的通知︰協助孩子降低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從「一有通知就看」,改成「固定時間看社群媒體」。
- 拓展生活中的其他重心及興趣︰閒暇時多和孩子聊天,並提供多元活動,例如︰帶孩子去郊外踏青、野餐、爬山、運動、參加夏令營…等。
- 增進親子關係︰父母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成就感及歸屬感,肯定孩子的小改變,與建立正向連結,降低對社群媒體的依賴。
- 肯定孩子獨特的美︰孩子不管長的如何,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避免與他人比較外貌,鼓勵孩子專注於自身獨特的美及價值(如:認真負責、熱心助人),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