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專家建議
  • 網路安全指南工具與建議
  • 常見網安議題
  • 影音頻道
  • 教學資料下載
  • 國內外資源介紹
  • 臉書粉絲頁
  • Youtube官方頻道
入口網 兒童版 青少年版
家長版

家長版

入口網 兒童版 青少年版
  • 關於我們
  • 專家建議
  • 網路安全指南工具與建議
  • 常見網安議題
  • 影音頻道
  • 教學資料下載
  • 國內外資源介紹
首頁 > 專家建議 > 蔡宜芳:孩子深陷容貌焦慮?陪伴孩子與自己和解!
2025.09.25

蔡宜芳:孩子深陷容貌焦慮?陪伴孩子與自己和解!

「你覺得自己長得如何呢?」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特徵,形成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意象」。而身體意象低落的孩子,可能產生「容貌焦慮」......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Facebook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Line

孩子深陷容貌焦慮?陪伴孩子與自己和解!

 

「你覺得自己長得如何呢?」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特徵,形成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意象」。而身體意象低落的孩子,可能產生「容貌焦慮」。 

我在國中服務超過十年,這一兩年我發現,孩子的容貌焦慮比以前更加嚴重了!

「容貌焦慮」是指一個人不滿意自己外貌的某些部份,即便這些覺得不夠好看的地方再微小,個人都可能很主觀的感受到不滿及焦慮。這個焦慮使得某些孩子總是戴著變色片、口罩、化妝才願意出門,或需要花很多時間在穿搭、梳理頭髮、裝扮自己、修圖,也有一些孩子體重標準卻想要減肥。

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身形與外貌的巨大變化、第二性徵的發育、荷爾蒙的改變,加上尋求同儕認同,使得孩子更容易因為自己的外表而感到焦慮。

 

容貌焦慮可能會干擾日常生活、造成社交焦慮、降低自信心,甚至可能導致飲食障礙、過度追求醫美等行為。容貌焦慮的成因多元,可能與生理發展(如︰長青春痘)、社會文化(如︰社群媒體崇尚某個理想化標準)、負向經驗(如︰因為外貌而被嘲笑)及心理因素(如︰高敏感、低自尊)有關。 

其中,我發現社群媒體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巨大。2007年,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大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2009年社群媒體出現,按讚、轉發、分享的功能,企圖使用戶之間有互動更頻繁。2010年智慧型手機開始有前置攝影鏡頭,造成年輕人喜愛自拍上傳、打卡等行為,也期待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讚」。

根據兒福聯盟2024年調查《臺灣兒少社群媒體影響概況》,兒少平均10歲就擁有自己的專用手機,11歲就自己創社群媒體帳號,高達九成五的兒少有在使用社群媒體,平均每天使用時間超過四小時,假日使用時間更久將近七小時。這真是驚人的數據!

 

在青少年還在努力長出自我認同時,他們的每則貼文都有按讚數、身處充滿評價的世界,孩子對自己是否被關注更加在意,可能會花更多時間在化妝、自拍、修圖,到每個地方都要打卡。而青少年長期瀏覽網路上大量失真且過度美化的照片和影片,可能會感到自慚形穢。

看著別人的好,想到的卻是自己的不夠好、不夠美、不夠有吸引力,甚至感到自卑,不看卻又擔心無法融入團體,而不得不看,可能導致孩子更加焦慮。

而社群媒體還有個重要功能是「自動推播」。演算法會根據你感興趣的事物,自動推播你喜歡的照片或影片。我曾經遇過一位對身形不滿意的孩子,在社群媒體上追蹤許多美妝網紅,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能變美、變瘦。但社群媒體卻推播過瘦、厭食症少女的照片,最終導致孩子容貌焦慮越發嚴重,甚至罹患憂鬱症,讓人非常心疼。

 

若孩子深陷容貌焦慮,父母可以做以下五件事,幫助孩子培養健康正向的身體意象︰

  1. 數位排毒:父母和孩子約定好每天能上網的時間,也降低孩子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連結。
  2. 關閉社群媒體的通知︰協助孩子降低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從「一有通知就看」,改成「固定時間看社群媒體」。
  3. 拓展生活中的其他重心及興趣︰閒暇時多和孩子聊天,並提供多元活動,例如︰帶孩子去郊外踏青、野餐、爬山、運動、參加夏令營…等。
  4. 增進親子關係︰父母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成就感及歸屬感,肯定孩子的小改變,與建立正向連結,降低對社群媒體的依賴。
  5. 肯定孩子獨特的美︰孩子不管長的如何,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避免與他人比較外貌,鼓勵孩子專注於自身獨特的美及價值(如:認真負責、熱心助人),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

 

 

 

作者:蔡宜芳
 
因為高中念了第一志願的音樂班,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大學念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自我認同,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更能理解個案的痛苦和掙扎,能陪個案走得更深。有八歲和五歲的女兒,從她們身上發現哈哈大笑是多麼簡單的事。喜歡小王子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你的心。」,相信「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
 
曾服務的場域有高中職、社區機構、精神病房,現職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也是親子天下、未來Family、媽咪拜、女人迷的專欄作家。各單位親職講座、表達性藝術治療紓壓工作坊、自我肯定講座講師,帶領講座、工作坊超過四百場。著有《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專業訓練背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108年度若水學堂「家庭治療師培訓課程」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訓練課程共60小時
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共72小時
回列表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Facebook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Line
家長版 家長版
服務電話: 02-25621233
傳真號碼: 02-25621277
劃撥帳號: 17927432
服務信箱: ecpattw@ecpat.org.tw
服務地址: 104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26號4樓之5
衛生福利部公益彩卷回饋金
2020 ECPAT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A-cart網頁設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