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哲安(熊貓)老師: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社群短影音世代,禁止是最好的辦法嗎?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社群短影音世代,禁止是最好的辦法嗎?
您聽過「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嗎?這句話殘酷的反映了社會對於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看法。會出現這樣的評價其實有其道理,社群短影音對兒少的影響真的不容忽視!小至各種洗腦的舞蹈、歌曲,大至各種有危險的跟風挑戰,究竟大人應該怎麼陪伴他們面對這個短影音充斥的世代?
首先,必須面對的真相是,社群短影音確實正在影響孩子,包含塑造價值觀,以及明顯的降低「能夠專注的時間長度」和「能夠處理的訊息深度」。既然如此,最好的方法不就是不讓孩子碰這些嗎?是的,我完全同意家長、甚至國家立法禁止兒少接觸這些東西!但仔細想想,真的禁得了嗎?社群畢竟不像是毒品這種不容易接觸到的東西,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杜絕年輕人接觸到社群短影音真的有可能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禁止可能就不是最理想的方式,甚至,會讓事情轉到檯面下進行。畢竟,孩子都知道你不要他碰了,豈不會更偷偷摸摸地用嗎?我們小時候偷打電動、偷看漫畫,不也是如此嗎?況且,當短影音成為所有年輕人的流行,同學朋友全都在討論這些的時候,禁止非但難以落實,還可能造成孩子與同儕脫節,進而導致孩子對「被禁止」的強烈不滿。因此,接下來我希望就兩個面向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若要禁止該如何禁止?以及,禁止之外大人還能做些什麼?
一、禁止的三個原則:理解、身教、替代方案。
大人需要理解孩子,也需要讓孩子理解你的擔憂。當我們不試著理解孩子,只覺得「你怎麼會喜歡這種東西」,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喜好被貶低,這個溝通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同理,當我們沒有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擔憂與考量,只是告訴他「不行」,也很難讓人心服口服不是嗎?
再來是身教,這是最好理解、但也最難實踐的一塊-若大人總是手機滑不停,哪個被禁止的孩子能服氣?當然這並不是要全家都回歸原始生活,而是當我們要孩子放下手機,我們是否也願意將手機放下好好陪伴他們?
最後是替代方案。不能玩這個,那有沒有其他娛樂?有其他可以滿足他的事物,自然他也不會吵著跟你要手機。但注意,這個娛樂是真的讓孩子快樂的,可千萬不是丟一本百科全書,就要他買單你定義的娛樂喔!
二、禁止之外,我們還能做的三件事:陪伴、思辨、給予自信。
陪伴,是真的參與孩子的生活。我們常看到一種狀況:父母提供孩子一些他們認為好的休閒娛樂(例如才藝班),然後就「完全放心」把孩子脫手,一陣子後才發現,怎麼你去那談戀愛?交了壞朋友?無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陪伴永遠是最重要的把關,也唯有陪伴,才能在每一個可能的危機之中,成為孩子即時的幫助。
再來,如果我們很難完全禁止孩子接觸到社群,至少要建立他們思辨的能力。哪些流行有危險?哪些資訊有問題?當大人常常與孩子討論事情、詢問他們的看法,都能增加孩子的思辨能力,而這也會是他們面對網路世界的重要生存技能。
最後,給予自信非常重要!一個現實中極不起眼的學生,在社群裡可能有上萬粉絲,那社群當然有無窮的吸引力!所以,唯有當大人能建立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自信,他才不容易被那些虛空的按讚數、轉發數綁架,也更有能力拒絕虛擬世界的引誘。
回到標題:抖音一響,父母就白養嗎?我認為更健康的說法是:父母懂養,就不怕抖音響!誘惑挑戰永遠都有,但只要我們願意學習用智慧與愛陪伴孩子,我真心相信,一個身心健全,而且被愛、有自信的孩子,一定能勝過生命中這些大大小小的誘惑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