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張念慈:孩子有話卻不跟你說?面對孩子的煩惱不再說教!
女兒升上國中那年,親子間的氣氛起了微妙的變化......
孩子有話卻不跟你說?面對孩子的煩惱不再說教!
女兒升上國中那年,親子間的氣氛起了微妙的變化。
小學時的她,一回到家總是興奮地說著學校的趣事,像開了一道水龍頭,關也關不掉。但開學後沒多久,當我問她:「學校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嗎?」她只會搖頭然後默默回房。
直到親師座談會,老師跟我說,女兒有時會在學校掉淚,也不太說話——我才發現女兒藏起來的煩惱。原來,在國中這個全新環境裡,女兒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成績都不如從前。她內心自責又挫折,卻又不敢讓我們發現,只怕讓父母失望。於是,她選擇封閉自己,用冷漠包裹住受傷的心。女兒的沉默,不是因為叛逆,而是因為受傷。
我決定改變方式,重新學習「怎麼和孩子聊天」。我從最簡單的日常開始改變,不再追問成績、不再說教,而是用行動一點一滴重建我們之間的信任。
每天早上,我會看著她笑著說:「我女兒好可愛,今天一定會是很棒的一天。」
放學時,我給她一個用力的擁抱:「歡迎你回來,今天過得怎麼樣?」讓她知道,家是她可以卸下防備、被全然接住的港灣。我們也重新建立睡前的對話儀式。每天晚上,我親親她的額頭,溫柔地對她說:「我愛你。」聊今天的開心與煩惱,不談功課、不提表現,只談她的心情。
慢慢地,她開始回應我一句、兩句。她開始願意說:「媽,我今天有點難過,你抱抱我。」然後,一天一天,她又找回了自信,也重新找回了我們之間的連結。
好好聊天前的「心態準備」
親子溝通的關鍵,不在於會不會說,而是你願不願意停下來傾聽、理解。真正的聊天,不是用力提問,而是創造一個孩子願意說的氛圍。
我從經驗中整理出4個提醒:
- 選對時間與情境:早餐前、放學後、睡前,是一天中孩子最願意開口的三個時段。不用刻意問話,可以丟開放問題:「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有什麼讓你驕傲或困擾的嗎?」和孩子開啟溝通。
- 穩住自己的情緒再開口:若我們帶著情緒說話,孩子只會關起心門。先深呼吸、先安定自己,才能真正聽進孩子的聲音。
- 接受「我不知道」的答案:當孩子說「我不知道」,不代表他不在意,而是他還在釐清自己。我們可以回應:「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慢慢想。」這是尊重,也是一種信任。
- 少說教,多陪伴:孩子說錯、想偏、卡住時,不急著糾正或評論。試著說:「我懂你可能會這樣想,我以前也有過。」你的理解,就是最溫暖的支持。
親子溝通的實用工具
孩子的煩惱,有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從孩子小的時候,爸媽們就可以帶著孩子練習這三句話:
- 「我覺得…」(描述感受)
- 「因為…」(說明原因)
- 「我希望…」(表達需求)
這樣的句型能幫助孩子釐清內心,也讓我們更少誤解。
若孩子說:「我不知道」,那就先接受,再陪他探索:「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好嗎?」
讓對話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建立連結的過程。
最後,我想對所有父母說:
你不用等孩子願意說話才靠近他,而是靠近了,他才願意慢慢說話。
當你放下說教,孩子才願意說真話;當你不再追問,對話才有了開始的空間。
真正的親子溝通,是讓孩子相信:我說的話,你會聽;我沒說的,你也願意等。

作者:張念慈
資深媒體人、親職作家、雙寶媽、癌症患者。我想幫助遇到瓶頸的人,換個角度看待失敗,重新出發。粉專「失敗要趁早-張念慈」透過分享親職停看聽、學習更有效、生活大小事、正向人生觀4個主題,幫助無數人學會不怕失敗,樂觀面對人生,歡迎來訊【失敗要趁早-張念慈】Facebook粉絲專頁(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