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黃愛真:如何與孩子齊開一扇新興科技視野的窗-進入「太空時代」題材閱讀
2023年1月1日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Taiwan Space Agency(簡稱TASA))成立,宣告台灣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如何與孩子齊開一扇新興科技視野的窗-進入「太空時代」題材閱讀
黃愛真
台灣T.H.E.科技人文推廣教育學會理事長(Technology,Humanity,Ecology)
教育部閱讀推手
2023年1月1日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Taiwan Space Agency(簡稱TASA))成立,宣告台灣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太空時代」意味著什麼?和現代科技的連動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如何透過多媒體(影音、紙本、走讀、科技體驗MAKER)閱讀,進入太空科學、倫理思辨與台灣太空發展的世界?
「太空時代」與我們的生活
筆者初次進入嘉義市某國中混齡班級,請孩子們應用Google衛星影像地圖,以主人之姿,為客人介紹學校的各個特色區域。接著孩子們透過衛星地圖,介紹家宅的位置及連結學校的行進路線與交通工具。孩子的家周圍一大片稻田,顯見市區中仍有務農人家。我們因此把學校附近的地理環境、學生生活與經濟型態,透過衛星影像,做了簡單對話。既然部分孩子家庭仍然務農,我們聊了無人機噴灑農藥話題。透過衛星通訊操作無人機與智慧農業的家庭經驗,分享什麼狀態下請無人機協助噴掃農藥,什麼狀態下由人工操作,分析兩者優劣。
八月下旬,筆者赴日,當時編號十號颱風(台灣稱為「珊珊」)逼近,日本氣象主播以衛星雲圖撥放雲系流動,估計颱風由四國進入日本,然後在關西轉往關東方向前進。這個日本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颱風之一,似乎在日本本土進行非常奇妙的畢業旅行,由強颱轉成熱帶氣旋,並造成多處水災。這時衛星再次發揮救災功能,清晰辨識災區影像,並擬定救災計畫。
中小學生喜歡的棒球球賽/漫畫/動畫,對於日本「甲子園」大概也不陌生。2024年正好為甲子園成立100周年。我們常看的球賽直播也來自衛星功能。
再來看看,其他國際上的太空與衛星事件。
美國正在進行第二次送太空人上月球的阿提米斯計畫,以及在本土模擬火星環境,第一批研究者進入模擬實驗室居住一年多後已經「出關」,檢視火星環境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月球作為中繼站,移民火星計畫,已不是夢想;烏俄戰爭中,商人馬斯克SpaceX的衛星「星鏈」,提供烏克蘭對抗俄國的衛星通訊網絡,卻又在一次烏克蘭無人潛艇突襲克里米亞島駐守俄國海軍艦隊時,關閉星鏈衛星的引導,以致烏克蘭任務失敗;衛星對南極洲冰層與海洋的觀測,提供地球環境生態變化訊息。…
太空與衛星已然深入我們的生活,端看是否意識到太空時代的影響力。
認識太空科學的多元媒體閱讀
既然太空時代已經來臨,筆者羅列曾經帶領學生進入太空科學教育的幾種方向,提供參考。
一、靜態閱讀:國家太空中心與民間出版社,曾經分別或者合作出版台灣自製衛星單本漫畫、少年小說、知識性讀物、雜誌等,適合幼兒到國中閱讀。習於圖像閱讀或者長短篇文字閱讀的讀者,都能從其中找到適合的讀物。此外,與太空科技相關的主題,還包括火箭、衛星、太空人、太空站等等,在線上書籍網站、書店或者市立圖書館都可以找得到。
雜誌類如,《未來兒童》、《小行星》等,適合幼兒到國小等,習於短篇、文字少的讀者。
漫畫如,《來自第8蟲洞的訪客》,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出版。
知識性讀物如,《我愛讀衛星的故事》,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的小天下出版。
少年小說如,《大鳥村的夏日救援 :氣象衛星任務檔案》,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出版。
民間出版社如,遠流科學少年系列,遠流多啦A夢科學任意門系列、親子天下達克比辦案系列、小麥田知識館書系、維京國際光影圖畫書系(可動手操作閱讀)等等。
二、影像閱讀:電子世代孩子偏好速度快的閱讀媒體,如電視、電腦、聲音閱讀等。媒體特徵為速度快,容易高度集中注意力,或者成為瀏覽式閱讀。
聲音媒體閱讀,建議可重複聽書;影視則可透過對話或者主題式觀看,累積大量同主題不同視頻,建立基礎知識。
入門影視如,Youtube的「加拿大太空人」系列、小行星「樂樂帶你探險去」系列、台視新聞【科普TIME】等等。
三、影像操作:如Google衛星地圖、氣象衛星雲圖等線上搜尋、操作、影像閱讀。
四、走讀:新竹TASA團體預約參觀、嘉義太空科學館、各縣市科學館或科工館等。
五、營隊:國家太空中心(TASA)、嘉義太空天文館等,多有寒暑假營隊。活動訊息可見官網。
當我們仰望星空,俯瞰大海,還有很多看不見的秘密,太空科技與衛星遙測已經逐漸解讀隱藏的故事。
參考資料:
《馬斯克傳》,天下雜誌。
《福爾摩沙飛向太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軌跡》,天下文化。
作者:黃愛真
因為當了媽媽,開始學習當媽媽的方法:觀察孩子、從孩子身上學習。孩子是一種活生生的人類,不斷變化,也不斷內攝或反射出大人樣貌,成為大人自戀的延伸:閱讀孩子的樣貌,不斷召喚成人的各種記憶,使得大人療癒或者反思。反之,大人也應該協助孩子擺脫大人,讓孩子自我冒出頭,並且喜歡現在的自己。成長成為健康、自立的人。為了深究「兒童」這種動物的神秘性,從學院中學習美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等,將孩子作為一種實體與符號,探索現實和社會文化中的兒童形貌。現為台灣T.H.E.科技人文推廣教育學會理事長(Technology, Humanity, Ecology),將科技與人文結合,和一群夥伴繼續中小學的社會教育事業。期待看見一個個孩子的笑臉,為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