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比媽:「網路遊戲不是洪水猛獸:陪伴孩子走過遊戲與成長的共鳴之旅」
網路遊戲不是洪水猛獸:陪伴孩子走過遊戲與成長的共鳴之旅
不論是Gen alpha 或是Gen Z 世代,網路遊戲已成為許多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學校中分享遊戲戰績,還是在社交平台上討論最新的技巧或裝備,網路遊戲儼然成為當代青少年社交圈的重要一環。但對於身為父母的我們,可是經常為了孩子們的網路使用習慣而大大傷腦筋。雖然網路遊戲能讓孩子在課業之餘放鬆心情、也能跟風和同儕間有共同話題,但過度沈迷不但危及學業、健康,甚至和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脫節。也難怪這個「雙面刃」讓家長們又愛又恨,卻又不得不認真面對、試著找出平衡點。
家長們!別把「網路遊戲」只當作「娛樂」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網路遊戲不僅僅是消磨時間的工具,它在某些方面也具有教育和社交價值。根據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的一項研究,適度玩遊戲的孩子比完全不接觸遊戲的孩子表現出更好的認知靈活性和社交能力【註1】。這意味著,適度的遊戲能夠幫助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更具創意,也能促進與他人的溝通和合作。
此外,網路遊戲提供了一個互動平台,讓孩子有機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齡人互動,從而擴展他們的視野。例如,在熱門遊戲《麥塊》(Minecraft)或《機器磚塊》(Roblox)中,孩子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共同建造虛擬世界或進行團隊合作,這些經歷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及團隊精神。
網路遊戲能滿足青少年對於虛擬世界探索的好奇心、角色培養或解鎖關卡的成就感、打怪尋寶或攻城掠地的刺激感、從合作與競爭的任務中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最終找到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所以家長若只把「網路遊戲」當作孩子們為了逃避現實壓力的無腦娛樂、把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的情緒價值等閒視之,那就太淺碟了。
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然而,網路遊戲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最常見的問題是遊戲上癮和沈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過度使用網路遊戲可能會導致「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其特徵包括失去對遊戲時間的控制、忽略其他活動,以及即使意識到負面影響仍無法停止【註2】。
若孩子對網路遊戲上癮,其負面影響可延伸至生理、心理、社交、學業、經濟等多重方面。
生理:視力下降導致近視、缺乏運動導致肥胖、姿勢不良、甚至影響睡眠。
心理:若長時間接觸暴力遊戲有可能導致暴躁,缺乏睡眠、運動與社交也容易抑鬱。
社交:過度依賴網路遊戲作為逃避現實壓力的方式,可能會使孩子失去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加劇人際關係的疏離感。
學業:沈迷遊戲可能導致睡眠不足無法專注學習、甚至對於課業敷衍以對。
經濟:多數遊戲都仰賴「課金」來提升等級或購買高階裝備,對於自制力不夠的孩子來說容易導致開銷大增、甚至欠債。
設定健康的網路遊戲使用界線:找到適當的平衡
面對這些挑戰,家長可以從設定健康的遊戲使用界線開始。設定遊戲時間限制並非要剝奪孩子的娛樂,而是要幫助他們找到娛樂與責任之間的平衡。例如,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並共同制定每日或每週的遊戲時間表。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律,也能減少因為長時間遊戲而造成的過度沈迷。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6歲以上的兒童每日的螢幕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並且應優先考慮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和家庭互動【註 3】。這些建議可以作為家長設定遊戲規範的參考依據。
此外,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戲內容。不是所有的網路遊戲都適合青少年,有些遊戲可能包含暴力、色情或不雅語言。因此,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了解遊戲的分級制度,並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選擇適合的遊戲。
網路遊戲的資安問題與保護:確保孩子的安全
除了遊戲內容的選擇,網路安全也是家長不可忽視的問題。網路遊戲平台可能涉及個人資料的共享和交易,這使得孩子容易成為網路詐騙或網路霸凌的目標。家長應該教導孩子不要隨便向陌生人透露個人資訊,例如真實姓名、地址、學校班級、電話號碼或私密照片,並鼓勵他們在遇到任何可疑行為時及時告知家長或師長。
同時,家長可以考慮使用家長監控軟體來限制孩子的網路使用,並定期檢查孩子的遊戲帳號與活動記錄,以確保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遊戲。
家長的參與與態度:積極參與而非一味禁止
作為家長,我們的態度至關重要。與其完全禁止孩子玩遊戲,不如採取積極參與的態度,與孩子一起了解他們所玩的遊戲,並參與他們的遊戲生活。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也能讓家長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求,進而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指導。
例如,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一起玩遊戲、合作打怪升級,了解遊戲的規則和內容,除了在家庭間創造有趣並和諧的互動氛圍之外、同時也開啟更多元的對話空間。經常與孩子暢聊遊戲中的經歷、趣事與學習,甚至針對其他玩家的行為點評當作機會教育。如此一來不僅能幫助家長在設立遊戲規範時更加有的放矢,讓孩子信服之餘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關心。誰說爸爸媽媽只會讀死書?其實我們打怪也很厲害!
幫助孩子建立現實人際關係:多樣化的社交活動
孩子沈迷於網路遊戲,通常是因為虛擬世界中能補償現實生活中匱乏的情緒價值。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會藉由暴力遊戲來抒發自己對於體格弱勢的壓抑、人際邊緣化的孩子可能會透過主角光環來投射自己的空虛。若是希望孩子能減少對網路遊戲的依賴,就必須從根源來對症下藥。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多樣化的休閒娛樂或社團,例如刺激前額葉的戶外活動或運動、腦力激盪或邏輯判斷的桌遊或辯論、提升藝術美感的音樂、舞蹈或藝文活動。現實生活中多方面增進孩子的能力不僅能豐富生活經驗,還能幫助他們拓展社交圈,建立更多的現實人際關係。
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足夠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時,他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就會自然減少,這有助於維持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這個成長之旅不僅是孩子的,也是父母的。
每對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個父母。
在育兒這條道路上沒有老師也沒有標準答案,你的學習對象往往可能是你的孩子。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時間絕對不是浪費、而是投資。我真心鼓勵爸爸媽媽們能夠以心觸心、以愛育愛,同理孩子們在網路遊戲中獲得的成就感與歸屬感時、又能時時引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責任感與社交活動。有充滿愛和安全感的家庭與通暢的溝通渠道,才有機會讓雙方所有的情感需求都被聽到。
我們共勉之。
註釋:
-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19). Video Games: The Positive Soci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 Gaming Disorder.
-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6). Media and Young Minds: Policy Statement.
作者:羅比媽
👩🍳10萬追蹤FB🔍羅比媽的育兒與實驗廚房 📚暢銷食譜作家《一人份量剛剛好!66道每天都想吃的馬芬烤盤點心》、《羅比媽的全天然營養寶寶副食品:吃出不挑食、不過敏、不生病的健康體質!》 ✍️3百萬流量部落格 robbiemama.com/ 🌱YoBaby Shop-北美華人親子購物天堂Co-founders品牌創辦人之一(已退休)📌《嬰兒與母親》、《愛料理生活誌》、《親子就醬玩》、《iamSchool》駐站達人/作家📌奧美廣告(Ogilvy Taiwan)副業務總監與台灣雅虎(Yahoo!)電子商務行銷部副理📌Early education certificate 📌Criminal psychology certificate 📌寫作、烘焙、育兒經,目前定居美國西雅圖 曾是臺灣行銷圈的明日之星、電子商務界的當紅炸子雞。旅居美國後,從一個「遠庖廚的君子」變成「洗手作羹湯的斜槓阿母」,同時擔任眾多親子網站的專職駐站作家,數百篇副食品教戰守則於網路瘋狂轉載,提倡真正純淨、無毒、有機的生活哲學。
【羅比媽的育兒與實驗廚房】Facebook粉絲專頁(點此連結)
【羅比媽的育兒與實驗廚房】部落格(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