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小姐:孩子想跟網友見面,究竟應該反對還是陪他做準備?
孩子想跟網友見面,究竟應該反對還是陪他做準備?
過去二十年,我們從座機到call機,從小海豚到蘋果,從電話傳真到ICQ即時通,從撥接到光纖。科技的演進定義不同世代,「約在新光三越門口石獅子旁,不見不散」對90後是無法想像的天方夜譚。
我的兩個孩子相差不到4歲,女兒小學四年級學校才開始配給學生上課用的電腦,兒子卻是一入學就人手一台電腦、功課全部在Google classroom上連作業本都省了。
科技就是 – 不管喜不喜歡,準備好了沒,它就是發生了。我們可以選擇不信任、排斥、拒用,但都無法阻止它翻天覆地的改變人類生活型態。
譬如:網路。
網路這場洪流就算捲不到上一代,e世代卻是生在網路世界。父母怕他們受到不好的影響想把他們摘出來,但摘出來之後他們要在哪裡存在?
我生在公用電話的年代,現在是網路重度使用者。我和兩個青春期孩子經常的對話是:「那個xxx網站可以做ooo你試過了嗎?」「嘿,你看過那個xxxx影片或迷因嗎?超好笑的!」
這表示我放心讓孩子自由使用網路嗎?正好相反。
那些網路上被騙、被殺害的駭人事件,作為母親,我怕死了!
但因為身在其中,我深刻體驗網路世界的迷幻、陷阱和誘惑,理解為什麼難防,卻又難以自拔。
因此,我重視孩子網路使用的出發點不是不信任,而是陪伴。
網路無遠弗屆,比實體社會更難導航,要能不迷路,除了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更需要知道什麼情況應當質疑,何時該往何處尋求幫助。
我們都想為孩子擋下複雜世界的銳利,為他們辨別是非、指出一條最不受罪的路,但也必須承認孩子無法永遠活在父母羽翼下的殘酷事實。
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我們總有一天跟不上,也總有一天無法時刻跟隨指路,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也不見得願意聽,更糟一點,明知父母可能是對的,卻叛逆地唱反調。
除非把孩子養成一株植物。但這不是期望孩子展翅高飛、擁有自己一片天的我們想要的啊。
E世代孩子學業、生活、娛樂都高度依賴網路,查資料需要網路,小組討論透過網路、作業直接在網路上交。談論的話題迷因不再是村口井裡的那隻青蛙,而是外國某位出名YouTuber(而且通常是父母覺得最蠢的那種)。
面對複雜無邊的網路世界,限制不是解方。
而自由,要從約束開始。
階段的約束,是為了安心放手。
大約10歲以前,孩子的判斷力和自制力都遠不足,也不是能理解大道理的年紀。好處是大部分的時間和生活範圍尚在父母掌握,這時最好限制上網時間以及能接觸的網域,同時鼓勵孩子培養其他的娛樂習慣,例如運動、戶外活動、閱讀、音樂。除了有助孩子身心均衡發展,也是為下個階段做準備,因為過了會被小孩玩具吸引的階段後,孩子開始會感到無聊,這時若有已養成的娛樂習慣和興趣,他們就有事做、有其他想做的事,於是大大減少因為無聊而掛在網上、最後網路成癮什麼都不想做只想上網的機率。
隨時有新花樣的網路世界實在太精彩了,一旦變成唯一娛樂,很難有心再去培養其他興趣。因此,這階段限制和培養興趣雙管齊下,是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必要心機!
等到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朋友圈和娛樂時間,就過了防堵的階段,因為你擋得了他的網路擋不了學校、同學、朋友、公共的網路,強硬手段效果奇微且終會兩敗俱傷。
這時的孩子判斷力正在成形、尚在練習階段,但好處是理解力提升,即便無法判斷複雜的情況,卻能分辨什麼是平時生活中沒見過聽過、好像怪怪的、不懂的。
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信任,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需要知道:當我覺得不太對勁、看到聽到怪怪的、無法理解的東西,我能放心地詢問甚至「舉報」。爸媽不會神經質地過度反應,凍結我所有網路使用,而是和我一起辨別什麼適當、什麼是陷阱、從哪裡看出問題、如何應對或採取進一步行動。
網路世界變化萬千,我們不可能為孩子演示每一個設想場景。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懂得且願意求助的開放心態,是孩子最需要的技能。
網路和實體社會一樣充滿誘惑與危機,但不可否認的,也不乏學習與契機。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孩子終要自己掌舵,懂得使用工具而不被工具所害,才是順利遠航的基石,才是這段陪伴的最終目標。
作者:二花小姐
現任澳洲臨床教育訓練、感染控制、醫院品管和職安經理,兼職大學講師,親職及教育專欄作者,著有:留住相愛,停止傷害 - 臨床事件的失智症照顧方案、澳洲認真使用須知,育有兩名青春期孩子。
【二花小姐】Facebook粉絲專頁(點此連結)
【二花小姐(@miss_twoflower)】Instagram(點此連結)
【二花小姐】痞客邦部落格(點此連結)
【二花來聊】Podcast(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