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明&顏廷安:人無法在順遂的地方成長,踏出舒適圈能獲得更多!
「志工」是什麼?
北基青年志工中心的負責人張家明說明,「服務學習」的核心在於透過參與服務來學習,因此,學習才是其主要目標。因此,孩子在選擇志工活動時應該以「學習目標」為重,例如,如果孩子想了解人權教育,可以考慮到二二八紀念館做志工。先確立學習目標,然後找到相對應的志工服務類型,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受益。現在就讀台科大的顏廷安分享自身經驗,他在松山工農時因為興趣加入了無人機社團,在社團老師帶領下,他們這群高中生結合無人機與服務學習,籌組了國小無人機夏令營,暑假期間到偏鄉學校帶領小孩學習駕駛無人機及程式。顏廷安說到他在實際服務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就感,這使得他即使畢業後仍然自願投入社團,並且在計畫和執行中引導學弟妹體驗服務的美好。他認為,志工活動的意義在於能夠給予服務對象一些東西,無論是有形的物資還是無形的陪伴,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社會參與的服務形式
張家明坦言疫情對社會服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社會服務最讓人感動的部分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但疫情的爆發使得很多人之間的互動減少,間接地淡化了服務的價值。雖然科技可以彌補現實中的缺憾,但是透過螢幕的互動也失去了真實的反饋和連結。然而,科技也帶來了一些優勢,例如能夠延續服務的傳承。不同於過去服務結束後斷絕聯繫的方式,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與服務對象的關係,比如,顏廷安提到無人機社團在夏令營結束後,仍透過線上遠距教學持續向孩子們傳授科技知識。張家明建議現代的青少年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專長,將志願服務與社會參與相結合,例如,音樂社的成員可以將對音樂的熱愛帶到偏遠地區,與當地孩子分享音樂。此外,一些學校也開始提倡公益旅行,例如,北一女將畢業旅行定義為公益之旅,自願前往偏遠地區服務,這既不影響旅遊的樂趣,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文化並提供服務。張家明認為,志願服務不應該局限於現有的機構,而是符合理念和興趣的行動都算是服務,例如,參與生命教育、支持同志議題甚至支持候選人等都是很有價值的行動。
服務的收穫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張家明認為志工服務可以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用多元角度創造不同的生活經驗,將服務過程轉化成自我成長的養分。除此之外,服務學習可以協助孩子培養很多學校無法給予的能力,如觀察力、企劃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等,都是很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顏廷安則認為透過服務習學習的收穫是提昇自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及「應變能力」,而再看到孩子所給予的笑容是他可以持續服務的最大動力。另外,因為投入服務的時間變多,讓廷安更珍惜與家人共處的時刻,家長的同理與支持也使親子間有了更緊密的連結。
當志工服務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之一,透過服務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可以豐富生活、探索人生,還可以建構更溫暖的社會,實現社會正義。
🎧 Podcast<青春怎麼辦>:https://open.firstory.me/user/ecpattaiwan/platforms
對於我們或網路相關議題有疑問,都可以到 Web885 詢問我們呦 ❤
🚩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eb885helpline
🚩 網站連結:https://www.web885.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