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君:如何在給手機前,與孩子循序漸進地涉入數位世界
如何在給手機前,與孩子循序漸進地涉入數位世界
相信大家對養兒育女的各種階段記憶猶新:學爬蹲再走跳、跌跌撞撞牙牙學語,漸漸從家庭生活擴大到幼兒園,培養各種能力探索其他活動;在實體世界成長的孩子需要循序漸進,但若一夕間擁有手機和帳號,立刻「登入」花花數位世界,此時期待孩子們立刻「轉大人」明辨是非、自律守法,絕對是大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啊!
再仔細回想一下:
帶孩子去公園玩,會讓孩子獨自一人留在那兒嗎?
陪孩子去海邊,會讓孩子輕易脫離視線嗎?
假日到超市採買,會叮嚀孩子小心別離自己太遠嗎?
那麼當孩子在數位世界裡呢?我們也有一起「登入」嗎?事前有替孩子「裝備」好各種應對能力和知識嗎?
目前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年齡層不斷下降,在台灣國小高年級、國中階段占最大比例,那麼在孩子擁有手機之前,身為大人如何協助孩子成為良好數位公民呢?
1.維持實體生活多元化
當孩子尚未成年,大人就是孩子的「生活設計師」,想想除了上學、跟著爸媽採買辦事之外,有多少時間專屬於他們、探索各種興趣的活動呢?無法獨立自主行動、無經濟能力的孩子,若沒有機會藉由各種嘗試發掘興趣或培養嗜好,那麼唯一能「穿越時空」讓自己精神自由的機會只有網路,未來沉迷數位世界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趁著孩子對這世界感到好奇,仍有許多新鮮事吸引他們,經營精采多元的實體生活,提高生活品質,絕對是最強的3C免疫力。
2.區分數位娛樂與數位學習時間
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台灣學生在數位測驗中「分心」現象高居首位,可能原因其中一項是,我們並未協助孩子覺察「娛樂」與「學習」的數位行為,導致容易受到廣告、推播影響,以為自己仍在原本相關事物上,專注力與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與孩子一起討論分類目前正在進行的數位行為,例如:看影片(包括內含少許知識的YOUTUBE影片)、使用教學平台課程 (如:均一、閱讀理解…)等,分別規劃時間,不混為一談。
3.練習「先短後長」的自律時間感
所有的人都是先經由「他律」才能自律,擬定生活作息節奏,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自動遵守」按表操課,先將每個項目時間縮短為十分鐘、二十分鐘,建立孩子「我做的到」成功經驗,再逐漸拉長時間培養專注力,過程中孩子就能藉由「各項實證」了解什麼容易讓自己分心、如何協助自己完成時間表。
4.充分了解3C成癮的現象與後果
蒐集相關新聞、影片或討論身邊大人、同學的案例,聽聽孩子對重度使用3C與正確運用科技的觀察與想法,透過自我思考得到的提醒與結論,未來才是約束自己最好的無形合約。
5.討論3C使用約定
在正式擁有自己手機之前,請孩子擬定未來使用3C的生活與社交準則,例如:睡前關機、用餐時停機、不違反社群使用的禮貌等等,也可適度擬定罰則,如違反約定可暫時收回。
師長們不可能隨時陪伴孩子登入同一個平行時空,為了避免教養衝突,電信業者運用科技提供「上網定時」與「過濾不當網站」的功能,這些都是初期非常適合家長蒐集「客觀事實」和孩子討論的工具。在要求孩子成熟自律之前,我們也有責任打造「生有可戀」的現實生活,給孩子學習切換線上線下的適應時間喔!
作者: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以溝通、閱讀、生涯探索方向多元發展;近年來成立專屬孩子的讀書會,創辦「Home Page首頁讀書館」推廣兒少閱讀與思考,亦擔任大型活動、podcast主持人與企業講師。累積出版多本著作,近期兩本為《做自己,不一定要叛逆(選編)》(親子天下出版)、《孩子的人生成長痛,小說有解》(如何出版)。
羅怡君【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Facebook粉絲專頁(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