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分級選擇適齡遊戲,兒少及家長皆放心
網路世界中的遊戲形形色色,無論是角色扮演遊戲、動作冒險遊戲,還是益智解謎遊戲,大多深受孩子的喜愛,而遊戲的載體更從過往的掌上遊戲機或電腦單機遊戲,衍伸至現今常見的手機遊戲、多人連線遊戲。
圖片來源: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娛樂軟體分級查詢網
然而,隨著各類網路遊戲數量及種類的逐年提升,兒少接觸到色情、暴力等不當內容之可能性也隨之增加,為有效保護兒少身心健康,經濟部工業局於2019年修正《遊戲軟體分級管理辦法》,將原先的普通級、保護級、輔導級與限制級再細分為輔12級與輔15級,成為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普遍級」、「保護級」、「輔12級」、「輔15級」和「限制級」5個分級。在判斷上可以參考下方的分級標示圖片,例如「普遍級」用「0+」的標誌表示,代表0歲以上,即任何年齡層皆可使用,若為「輔15級」則使用「15+」圖示,使用者須年滿15歲以上才可使用,以此類推。
遊戲中可能出現的遊戲情節有哪些?
遊戲分級的標準主要是根據「遊戲情節」所訂定,不論是哪種類型的遊戲,皆有可能涉及性、暴力、恐怖、菸酒、毒品、不當言語或反社會性等七種情節。而在《遊戲軟體分級管理辦法》也有納入棋牌益智娛樂、虛擬戀愛或結婚等可能出現情節,各分級中的具體情節可參考下方範例:
1. 限制級
📢 出現裸體出浴、裸奔等全裸畫面,遊戲中若有暴力畫面則可能出現噴血、肢體斷裂的場景,或看到描述吸食毒品,搶劫、自傷、綁架等反社會性行為。
2. 輔15級
📢 有裸露女性胸部或場景遠處有裸體角色的畫面,遊戲角色於打鬥中有受傷流血,但未令人產生殘虐印象。場景中的角色也可能菸、酒不離身,或出現鼓勵飆車等不當行為。
3. 輔12級
📢 遊戲角色的穿著強調胸、臀部之特徵,但不涉及性暗示。若有打鬥場景,角色在受攻擊後,外觀上無明顯傷痕。此外,就算有不當言語,一般為較溫和、無不良隱喻的言語。
4. 保護級
📢 有擬人化的可愛動物打鬥,但無血腥畫面,例如角色被攻擊後無明顯傷痕或角色消失。
5. 普遍級
📢 例如單局勝負且無虛擬貨幣使用的棋益類遊戲,圍棋、象棋、西洋棋等皆是。
該如何判斷分級呢?
若不清楚欲幫孩子選購的遊戲屬於哪一類分級,可至該款遊戲的官網查詢,遊戲官網的下方通常都會標示分級、警語或情節等文字解釋,另外也可以採用下列做法:
1. 社群平台的粉絲專頁
👉 多數遊戲也會在大型社群平台設置粉絲專頁,以 Facebook 為例,通常使用者可以在遊戲粉絲專頁的詳細說明處找到分級情節的文字描述。
2. 手機的 APP 商店
👉 只要在手機內建的 APP 商店例如 Google Play 商店、APP Store 搜尋遊戲,則可以在遊戲官網下方看到分級、情節等說明。
3. 遊戲實體包裝
👉 遊戲廠商會於其推出的實體遊戲產品外包裝上標示遊戲級別、情節及警語。
4. 實體場域
👉 在一些實體的遊戲場域中,遊戲級別、情節或警語會以中文標示顯示於櫃檯或售票處等消費者可以明顯看到的地方。
若想要了解更多遊戲分級的判定標準,《遊戲軟體分級管理辦法》第 5 條至第 9條中亦有根據各分級的判斷標準做完整的說明,可參考下表:
表、遊戲分級判斷標準說明
只是虛擬遊戲而已,選擇適齡遊戲真的很重要嗎?
有些家長在選購遊戲時可能會產生「只要小孩玩的開心即可」的認知,或認為孩童想購買的遊戲其班上同學很多人也在玩,或許這就是適合孩童年齡的遊戲?且家中孩童已經13歲,容忍他玩一下「輔15級」的遊戲應該不會有影響吧?
其實,政府所規範遊戲分級之目的,首要之務便是要保護兒少的身心健康,有些不適齡的網路遊戲當兒少在操作時可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然而這些虛擬遊戲對孩童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都還要廣泛,過多不適齡遊戲中對暴力、性、菸酒的使用或描述,長時間下來皆有可能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價值觀,例如特定的殘虐影像使孩童產生陰影、覺得抽菸喝酒很酷、甚至認為吸毒、殺人砍人沒什麼大不了的,這些負向行為皆是可能危害孩童身心發展的潛在因子。
因此,為孩童選擇適齡的遊戲至關重要,網路新國民認為,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適合其年齡的遊戲為何,並讓孩童於適齡遊戲中選出自己喜歡的遊戲,若家長有時間,也可以陪伴孩童一起玩遊戲,不僅有機會了解孩子的遊戲內容,更有可能藉由遊戲增進親子感情,讓身為家長的我們安心、孩子也玩得開心。